2021-06-27

邓小平与张西源的爱情故事

题记

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。千里孤坟,无处话凄凉。纵使相逢应不识,尘满面,鬓如霜。



1921年3月3日,邓小平在法国留影

人世间的爱情有千万种,有的如冤家,没有一天不打架的;有的感觉就是陌生人,没什么可说的;还有的就是相敬如宾,生活上都非常客气。今天说的是邓小平与初恋张锡瑗革命伴侣的爱情事迹。

邓小平简介

1904年8月22日(清光绪三十年七月十二日),邓小平出生于四川省广安县协兴场姚坪里(今广安市协兴镇牌坊村)的邓家老院子。起名字叫邓先圣。

后来,邓小平5岁进设在本村的私塾读书,私塾先生认为"先圣"这个名字对孔圣人有欠恭敬,于是把他的名字改为"邓希贤"。这个名字,一直用到1927年。

1915年下半年,11岁的邓小平考入广安县立高等小学堂,开始接受初步的新式教育。在这里,他度过了少年时代的大部分时光。


邓小平童年就读的协兴乡初级小学旧址

1918年,邓小平高小毕业后考入广安县立中学。


五四运动

当时,由于连年的军阀混战,整个中国被搞得四分五裂,落后不堪,哀鸿遍野。在1919年5月4日,北京又爆发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,很快,五四运动的革命风暴席卷了四川的成都、重庆一带。

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看到家乡这么兵荒马乱,儿子又去参加游行运动,也没心思学习了,这可如何是好。正在这时,听到朋友说在重庆举行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事,在做通了家里人的工作后,就让邓小平去预备学校读书,准备到法国勤工俭学,去法国读书。

就这样,在广安中学上了一年中学的邓小平去了重庆,并于1919年9月下旬,考入重庆勤工俭学预备学校。(这个学校是当时在重庆已算是最高的学校,所以考进去是很不容易的。)

在这个学校学习了近一年,就踏上了去往法国的征途。


邓小平和叔叔邓绍圣在法国勤工俭学合影

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到了法国后,没有像邓小平家人期待的那样,学到有用的知识。因为邓小平是自费生,所以没过几个月交不起学费,就被迫离开了巴耶中学,前往克鲁梭市。勤学不成,只好走勤工的路,邓小平也许当时没有想到,这是他在法国唯一的一段学习生活。


邓小平同志在法国勤工俭学时期

后来,邓小平在克鲁梭市当过轧钢工,在法国巴黎又做过扎纸花的工人,制鞋匠以及在雷诺汽车厂做钳工等等。


邓小平在雷诺厂的档案卡

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,后加入"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",慢慢走上革命道路,办《赤光》报刊。


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组织出版的刊物——《赤光》

因活动频繁,引起法国警察的注意并通缉,就这样在法国呆了几年之后,不得已离开了法国,踏上了去莫斯科的征程。

莫斯科新的开始

在1926年1月中旬,邓小平到达了莫斯科,开始先进去的是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,不久转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。俄文名字叫多佐罗夫。学生证号码233


位于莫斯科沃尔肖卡大街16号的中山大学

缘分就是这么巧妙,邓小平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期间,结识了与他同学不同班的张锡瑗。就是在这里邓小平遇到了自己以后的第一任妻子。

当时,张锡瑗是第二班第三组的学员,俄文名字叫多加多娃,学号为23号。那时候18岁的张锡瑗人很漂亮,热情活泼。所以跟很多人合的来,自然朋友也多,当然追求的人也少不了的。

当时邓小平是学校的活跃分子,虽然两人同学但是不同班,但平时接触比较多,彼此印象也很深。那时候他们主要的任务是学习,专心致志的学习,还要同国民党右派斗争。因此,同学就是同学,并未有感情的发展。


张锡瑗生前照

张锡瑗简介

张锡瑗1906年出生于河北省房山县良乡镇(今属北京市),当地一个铁路工人家庭。1920年随父迁居河北保定市。1924年在直隶第二女子师范学习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。张锡瑗和妹妹张锡瑞在直隶省第二女子师范求学时,积极参加该校改革教育的学潮运动,并成为运动的骨干分子。

1924年,她和张锡瑞、李沛泽(即李培之,后为王若飞夫人)等成为该校早期的团员。

1925年到北京,遇到中共创始人李大钊等,参与领导国民会议促成会。她表现很突出,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不久,被送党组织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,那年她19岁。

1926年在莫斯科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,遇到了邓希贤。两人同校不同班。

1927年秋,张锡瑗奉命回国,途径蒙古时,大革命已经失败了(指第一次国共合作)。受党指派,她在保定参加领导了一次铁路工人的罢工运动。之后,辗转到了武汉,在党中央秘密处工作。在武汉她意外地遇到了在党中央担任中央秘书的邓小平,作为以前的同学又是现在的同志,心情当然是喜悦的,两个人有说不完的话。

八七会议后,为了避免武汉险恶的局势和适应革命运动的发展需要,党中央在1927年9、10月间迁往上海。

也许真是天公作美,邓小平任党中央秘书长,张锡瑗正好被组织安排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工作。

就这样,在上海两人彼此见面的机会多了,工作上完美配合,生活上互相照顾,这样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。张锡瑗为邓小平的精明能干和活跃开朗所吸引,产生了敬佩和爱慕之情。而张锡瑗的美丽温柔,开朗的性格,也吸引了邓小平的好感。渐渐地互生了爱慕之情。

1928年春,在白色的恐怖的上海滩,在巡捕森严的租界地,邓小平同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,在中央的同志们周恩来,邓颖超,李维汉,王若飞等人的见证下,跟当时在中央秘书处工作的张锡瑗举行了简朴的婚礼。

婚礼是在上海广西中路一个叫聚丰园的四川馆子办了酒席。中央的大部分人都参加了,大概共有30多人。

当时邓小平23岁,张锡瑷21岁。也就是那时,邓希贤开始用"邓小平"这个伴随他此后一生的名字。

婚后的张锡瑗,和邓小平在生活上互相关心,在工作上她是丈夫的得力助手。根据当时斗争环境的需要,他们还是名符其实的家庭机关。当时,中央秘书处的内部交通工作经常由一些负责干部的夫人来做,性格活泼,而富有应变能力的张锡瑗,当然也不例外。

内交的任务主要是和各处秘密机关递交文件和通知,交流情报。这种流动性的工作艰巨而又危险性大。张锡瑗在执行任务时,身穿得体的旗袍、梳短发、高跟鞋,一副上流社会妇女的气派,在那样的环境中从容来去,应付自如,从没出事。

1929年夏,邓小平奉党中央派遣,告别了妻子,赶赴广西参加工作。1930年1月,邓小平受命回到上海,一汇报完工作,赶忙去看他的妻子。那时,张锡瑗正在上海宝隆医院待产。没想到,偏偏难产,好不容易生下孩子,可是张锡瑗却得了产褥热。因为当时医疗条件差,张锡瑗不幸去世,孩子生下来后没几天夭折了。邓小平十分悲痛。

但是由于广西事情紧急,邓小平来不及掩埋妻子,便又匆匆赶去广西。一路上,张锡瑗去世时的情景,萦绕在邓小平心头。

第二年年春,当邓小平途经香港时,得悉中央特科的李强正在香港建立秘密电台,于是找到李强居住的旅馆,面托李强处理张锡瑗善后事。(李强是特科的工作人员,当时党内有些同志死后,都由他去安葬。)

李强回到上海,根据中央军委之命,便和邓颖超、张晓梅(张锡珍)等在江湾公墓购穴,以传统的方式,埋葬了这位年轻的女革命者。为了保密,墓碑上都用了化名。


:http://lady.shaoqun.com/a/389480.html
性学家海蒂去世:表达女性的渴望和尊严:http://lady.shaoqun.com/a/389481.html
6大艾滋病和小把戏:http://lady.shaoqun.com/a/389482.html
邓小平与张西源的爱情故事:http://lady.shaoqun.com/a/389483.html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