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-11-05

给前端工程师的五个 SEO 建议


给前端工程师的五个 SEO 建议

我经常跟各个岗位的同事沟通,发现他们对 SEO 这个流量渠道了解很少。我甚至做了一个简单的 PPT ,用于介绍 SEO 业务(之后会整理出来)。与此同时,这些同事的工作对 SEO 的帮助很大,比如前端工程师,直接影响页面展现和抓取。

而且之前正好看到途牛技术中心有一篇讲前端工程师如何做 SEO 的文章,于是想从 SEO 业务方的角度整理一下。

从业务的角度去看,前端工程师涉及的 SEO 建议,最重点的有 5 个方面,分别是:URL、移动友好性、性能、页面元素、内容展现

第一. URL 的三要素

URL 是 SEO 工作的基础,也是容易被忽视的一个因素。URL 一定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:

  • 不同的页面内容要有不同的 URL,而不是用 TAB 来呈现
  • URL 要保证唯一性
  • URL 简短,有可读性

首先说第一点,不同内容用不同的 URL 来承接。我们的前端工程师在做一些专题的时候,就经常用 JS 来呈现网页内容,而没有用单独的 URL 来承接。比如下面这个页面:

给前端工程师的五个 SEO 建议

当用户点击某个类目,前端工程师会用新获取到的内容去更新原有页面,而没有生成新的 URL。这就造成了这个频道只有一个URL。

SEO 在投放的时候,其实是按照页面纬度投放。如果这个专题页只有一个 URL,也就是只能投放一个网页,而类目的那些页面因为没有生成单独的 URL 而无法投放(一般来说,投放的网页越多,产生的 SEO 流量越多)。

其次,URL 的唯一性。正常情况下, URL 和网页是一一对应的,一个网页只有一个 URL,一个 URL 也只承载一个主题的网页。(注:如果一个网页有多个 URL,可以用 canonical 来指定规范网址)。

最后,URL 要简短,有可读性。Google 会利用 URL 来判断网页在整个网站内的层级,所以不要用过长的 URL。而且,简短和可读的 URL 对用户会有更好的体验,吸引用户点击(英文 URL 更是如此)。

注:Google 并不排斥动态 URL,比如 WordPress 的标准 URL (?p=)就是动态的。但要解决好参数过多、参数顺序不一致的问题。

参考文档:《保持简单的网址结构》https://support.google.com/webmasters/answer/76329?hl=zh-Hans&ref_topic=9460495

第二. 移动端不能忽视

有一些前端的朋友还是之前的思维方式,认为把 PC 网页做好就行了。而且产品和老板都是用电脑浏览,没什么问题。但其实目前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,移动端流量已经超过 PC端

根据 statcounter 的数据,移动端流量在 2016 年 11 月就已经超过了 PC 端。所以,移动端网页一定不可忽视。

给前端工程师的五个 SEO 建议

Google 已经推出了移动网页索引,也就是以移动端网页作为主权重页面(之前是 PC 为主)。

对于 移动端网页,Google 有 3 种配置方式,分别是:自适应设计、动态提供内容、单独的网址另外,Google 也推出了 AMP 框架,可以对内容和静态文件做缓存,并有更快的性能(国内的百度和搜狗也兼容)。

参考文档:

  • 《移动版网站搜索引擎优化 (SEO) 概述》https://developers.google.com/search/mobile-sites/mobile-seo/
  • 《AMP》 https://amp.dev/zh_cn/

第三. 速度 / 性能直接影响 SEO

有两个速度指标会对 SEO 有直接影响,一个是 TTFB,一个是网页打开时间

TTFB 是直接影响爬虫的抓取。首先,大多数爬虫仍是对网页源码进行抓取,并不做渲染;其次,每个网站的抓取配额是有限的,爬虫更高效的访问,会带来更多的收录量,从而产生流量。

(注:爬虫技术也在发展,目前已经可以对一部分 JS 内容进行识别,但因为效率较低,这部分比例还比较小。)

网页打开时间,会影响用户的搜索体验,也是 Google 公开的排名因素之一。网页打开速度越慢,用户跳出率越高,会被认定为 Bad Click,从而降低排名。以下是 Webmaster 官方博客关于速度影响排名的文章:

给前端工程师的五个 SEO 建议

Google 继 PageSpeed 之后,又推出了 Lighthouse 项目,帮助站长优化网页性能。从我实际测试来看,Lighthouse 有更强大的功能,更符合现在的网页技术,远超之前的 YSlow 和 PageSpeed。

参考文档:

  • 《Lighthouse 介绍》 https://developers.google.com/web/tools/lighthouse/
  • 《Using page speed in mobile search ranking》 https://webmasters.googleblog.com/2018/01/using-page-speed-in-mobile-search.html

第四. 页面元素有三档

页面元素对 SEO 也有影响,按照重要程度可分为三档:

  • 第一档:TDK
  • 第二档:面包屑导航、结构化数据
  • 第三档:H 标签、ALT 标签

给前端工程师的五个 SEO 建议

TDK 是 Title, Description, Keywords 这 3 个标签的简称,其中 Title、Description 最关键,直接影响 SEO 的搜索词和搜索结果展现(简称 SERP )。面包屑导航和结构化数据,也直接影响 SERP。

而 H 标签、ALT标签则是帮助搜索引擎理解网页的重点内容和图片。

参考文档《在搜索结果中创建良好的标题和摘要》https://support.google.com/webmasters/answer/35624?hl=zh-Hans

第五. 重要内容最好同步展示

Google 官方文档曾说过:

大部分"蜘蛛"程序查看网站的方式与Lynx一样。如果因应用了JavaScript、Cookie、会话ID、DHTML或Macromedia Flash等技术,而造成在文本浏览器中无法看到整个网站,则"蜘蛛"程序在抓取此网站时可能也会遇到麻烦。

我之前参加 Google 会议时了解到,Googlebot 已经能抓取解析简单的 JS,并能通过 CSS 识别重要的内容。但从成本来看,对 JS 和 CSS 的解析和识别,效率还是偏低(相比于只抓源码)。所以 Google 仍建议重要内容用同步展示,而不是异步

Google 也在今年推出了动态呈现技术,作为一种临时解决方。下面是动态呈现技术的原型图:给前端工程师的五个 SEO 建议

参考文档:

  • 《打造方便Google处理的网站的步骤》https://support.google.com/webmasters/answer/40349?hl=zh-Hans
  • 《实现动态呈现》https://developers.google.com/search/docs/guides/dynamic-rendering?hl=zh-cn

推荐阅读

  • Google 的《搜索引擎优化 (SEO) 新手指南 》https://support.google.com/webmasters/answer/7451184?hl=zh-Hans
  • Google 的《Search Console 帮助》https://support.google.com/webmasters/#topic=9128571,其实就是 Google 的 SEO 官方文档
  • 百度 SEO 官方文档 - 《百度搜索学院》 https://ziyuan.baidu.com/college#/
  • 书籍推荐:《走进搜索引擎》、《这就是搜索引擎》

后记

如果对于前端 SEO 有任何疑问,欢迎留言。

(来源:SEO技术流)

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立场!本文经原作者授权转载,转载需经原作者授权同意。

原文转载:http://fashion.shaoqun.com/a/288532.html

c2c:https://www.ikjzd.com/w/1576

patents:https://www.ikjzd.com/w/857

亚马逊全球开店制造:https://www.ikjzd.com/w/204.html


我经常跟各个岗位的同事沟通,发现他们对SEO这个流量渠道了解很少。我甚至做了一个简单的PPT,用于介绍SEO业务(之后会整理出来)。与此同时,这些同事的工作对SEO的帮助很大,比如前端工程师,直接影响页面展现和抓取。 而且之前正好看到途牛技术中心有一篇讲前端工程师如何做SEO的文章,于是想从SEO业务方的角度整理一下。 从业务的角度去看,前端工程师涉及的SEO建议,最重点的有5个方面,分别是:UR
ryder:https://www.ikjzd.com/w/1264.html
笨鸟:https://www.ikjzd.com/w/2713
口述:我被老公的同事拉进男厕所折腾:http://lady.shaoqun.com/m/a/15841.html
全球速卖通联手达摩院推出实时翻译直播:https://www.ikjzd.com/home/132034
深圳欢乐谷有什么好玩的_深圳欢乐谷地图:http://tour.shaoqun.com/a/61827.html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